“来年旱不旱,看九月廿九”,今天九月廿九,晴天何预兆?咋说
这句在当地流传了数百年的农谚,此刻正与手机里跳出的干旱预警不谋而合——今日农历九月廿九,这个被古人视为“来年旱涝印章”的日子,正用它特有的方式,向人间传递着关于水与生命的密码。
这句在当地流传了数百年的农谚,此刻正与手机里跳出的干旱预警不谋而合——今日农历九月廿九,这个被古人视为“来年旱涝印章”的日子,正用它特有的方式,向人间传递着关于水与生命的密码。
近期持续阴雨天气导致部分地区小麦播种进度滞后,截至目前仍有相当面积的麦田未能按时下种。面对这一特殊情况,农谚有云"地不冻,尽管种",当前距离土壤封冻尚有一段时间,地温条件仍可满足小麦发芽需求,出苗后也能形成一定生长量。农业专家指出,只要采取科学应对措施,晚播麦
今年11月上旬,我行走在两千亩麦田间,发现大部分田地尚未播种或刚刚开始。与几位农户的交谈中,我们共同关心着几个迫切问题:今年这种特殊气候条件下,小麦播种后是否需要镇压?要不要浇防冻水?有些地块播种五六天却仍未见出苗,又是什么原因?苗前封闭除草剂如何使用?
“最怕九月廿六是晴天”这句农谚,乍听之下令人疑惑:秋高气爽本是好事,为何独独忌讳这一天的晴朗?明日恰逢农历九月廿六(2025年11月15日),若真逢晴天,民间究竟有何隐忧?结合气象规律与农耕传统,这背后实则暗藏着一套延续千年的自然观察智慧。
秋茬莴笋作为秋季露地及设施栽培的主流叶用茎用蔬菜品种,其商品价值核心依赖茎秆的完整性与商品性状。茎裂病是秋茬莴笋栽培期的典型生理性病害,多发生于茎秆膨大期至采收前,表现为茎基部或中上部纵向开裂(裂沟深1-3cm、长5-15cm),严重时伴随横向裂纹,开裂处易感
十月的中华大地上,正在上演一场罕见的自然戏剧。北方地区刚刚经历刺骨寒意,南方却仍饱受酷热折磨,这种奇特的“冰火两重天”景象即将被一股实力强劲的冷空气彻底打破。
雨水再多再大,停雨第二天我照样能下地耕种。这个发现让我十多年的种地生涯变得轻松不少。其实刚开始种地时,我也和大多数乡亲一样,总觉得雨后至少要等三五天才能下地干活。直到有一次偶然的机会,让我彻底改变了这个想法。
他表示部分地区土壤水分饱和,不利秋种,建议农户坚持“播期服从墒情、播量服从播期、进度服从质量”原则。刘成给出四点播种建议:一是排水散墒,开好“三沟”;二是适墒播种,确保耕层土壤含水量合适;三是适量精播,晚播适当增加播量,做好种子包衣;四是适当浅播,控制深度3
明天就是农历八月二十。村里老人望着天边聚拢的乌云,喃喃念叨起一句古话:“不怕八月二十晴,就怕八月二十雨”。这句口口相传的农谚背后,藏着怎样的担忧?
10月9日,柘城县朱襄镇周庄村的田埂上格外热闹——种植大户曹连平玉米收获后的大田里,一场面向种植户的小麦播种“田间课堂”正在开展。柘城县农业农村局农技站站长、推广研究员、省科技特派员皇雅领蹲在田边,手里攥着土块,现场拆解阴雨天气下小麦播种的“堵点”,用“分类施
种植大蒜时,满心期待的蒜苗却迟迟不见破土,这让不少种植户愁眉不展。明明精心选种、认真播种,为何大蒜不出苗?除了常见的种子质量、土壤问题,还有3个容易被忽视的“隐形原因”,只有及时发现并科学补救,才能避免减产风险。
雨一停,村里像被按下了快进键。邻居老李推着小拖拉机进了地,村妇们把刚收来的稻谷铺在晒场上翻来覆去,孩子们在沟边追着水跑,晒场上还飘着淡淡的谷香。这画面让我想起一句老话:雨过天晴,其乐融融,但更重要的是,雨停之后的72小时往往决定了下一季的收成和忙碌的节奏。这不
水稻无水层灌水技术作为一种高效节水的稻田水分管理模式,打破了传统水稻种植全程保持水层的管理方式,通过精准调控田间土壤水分状况,在保障水稻正常生长发育的同时,实现节水、提质、增效与生态环保的多重目标。其核心技术要点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,为技术推广应用提供规范参考。
气象信息快报:预计今天夜间到23日白天,我市有持续性降雨,日雨量普遍大雨(25-40毫米),局部暴雨(50-60毫米),最大小时降雨量15-30毫米。冷空气影响时伴有4-6级偏北风。由于近期我市雨日较多,部分地方累计雨量较大,土壤含水量饱和,建议加强地质灾害隐